这个问题,是几年前笔者和同事讨论过的一个看似不成立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电商发展到极致,配送环节将成为最为复杂的环节,而掌握了复杂的配送环节的物流企业反向去做电商,可能会事半功倍。例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鲜”电商无一成功,而已经拥有以快速网络著称的顺丰却是最有希望盘活生鲜电商的企业。
事实上,现在的电商平台化,已经使得这一命题不再成立。因为在平台化的情况下,电商有三大核心竞争力,其中前两项都是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
其一,是广泛的供应商体系带来的充足商品和有竞争力的价格。这方面的竞争焦点是,如何通过服务让供应商更好地成长、生态环境扩大,阿里、京东的小贷业务和腾讯即将上马的供应链金融,阿里的一系列信息服务(如广告平台)业务等,都是这一环节的硬实力。这一体系,是目前阶段竞争的最重要因素,而一直以开放平台运作的阿里,在这方面的体系更为完整。
其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所掌握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以及随之进行的针对性设计。包括页面设计、商品分类和推荐、促销活动设计,全部都属于这方面的硬实力。这一方面正在潜移默化地构成消费者习惯。
其三,是高效率、服务优质的配送体系。这方面,在追求品质的中产阶层买家不断增加、价格与服务的平衡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将越来越重要。最近热播的“还能再慢点么?”系列广告,正说明这一体系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
遗憾的是,阿里虽然因其先发优势,在前两个环节占据了制高点,但在第三个环节,它却错过了布局的最佳时机。
基于海量数据,阿里完全可以让配送环节的效率进一步提升。然而,构建一个能够自主掌控,以期待其提升服务质量的物流体系,有两种方案:自建,或是租赁。但阿里在布局物流之前,其体量已经庞大到难以用这两种方式满足其需求的程度。
例如,今年“双11”期间,包括“三通一达”、顺丰和EMS在内的配送体系全力运转,才能满足海量的配送需求。难道阿里能够租赁下全部“三通一达”、顺丰和EMS?
而在社会配送体系已经很庞大的情况下,若阿里重建一套如此庞大的物流系统,恐怕会造成行业灾难,更别提天价的资金成本。
这种情况下,“菜鸟”这种集合社会资源、提升整体效率的创想,就成为一个明亮的照明弹,晃瞎了人们的眼睛。统合社会资源以提升效率、开放平台向社会服务,无疑是一个极为美好的前景。
然而,实际情况是,“物流智能骨干网”的理念,更像是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去指挥市场化的物流行业,必然会遇到种种阻碍。“8~10年不盈利”也不是一个吸引投资者的好卖点。
对此,菜鸟应当以何种方式步步为营,实现最终蓝图呢?可能是以下的路径。
首先,以入股方式,绑定社会物流体系。即使只有“给面子”带来的区区5000万元的1%股权,总算建立起了交流的基础,双方是伙伴而非主从关系。
其次,以地产增值吸引投资者入局,搭起最为核心的骨架。
在各地仓储中转中心建立起来之后,说服商户将货物经过阿里仓储中转中心中转。这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商家,通过与其他服务捆绑的形式吸引商家尝试。
当商家将收发货委托给菜鸟,阿里就将从之前商户和快递之间的“中介”,转变为社会物流体系的直接单一大客户,也就拥有了要求物流体系按需提供服务的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阿里的数据就有了用武之地。利用大数据分析,让商户到中转中心之间、各个中转中心之间、中转中心到消费者中间,都选择最为合适的社会物流资源,将使得配送效率大为提升,也能成为阿里的一张底牌。之后,就可以再向社会开放,创造崭新的物流模式。
然而,事情的发展是否会这样顺利?
现在,菜鸟的骨架尚未搭成,反而已经引来无数潜在竞争者的警惕。推出开放平台不久,在物流建设上早有布局的京东就开始拉拢顺丰、“三通一达”等社会物流体系,以对抗菜鸟;而航空、铁路、邮政等社会物流体系,也都开始作出防御或进攻的准备;昨日,苏宁易购宣布正在切换物流系统,新系统上线后苏宁物流将向社会全面开放,正是尚未出师已经处处树敌,菜鸟究竟能否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