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临海,亦不靠近边境,每天却有大批玉米、淀粉、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通过这里发往全国及世界各地。2011年,这里货物运输量达5万标准集装箱。
今年仅前8个月,这里货物吞吐量就达17万吨,实现交易额11.6亿元。
通辽市作为地处内陆草原的地级市,正构建起辐射城乡、立足东北、承东接西、贯南通北的大物流格局。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该市社会物流总额4150亿元, 实现物流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1.2%和40.4%。全市商贸物流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占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7%。
该市位于东北、华北和环渤海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 自古就是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通商之地。其境内公路四通八达,火车站是全国铁路重点枢纽站和14个货物编组大站之一,民航机场已开通了至京、沪、渝、鲁、沈、哈、呼等多地航线。立足交通和区位优势,该市提出着力打造物流大产业,建设融入国内外大市场的现代化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007年以来,该市《现代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物流业主体框架规划》相继出台,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发挥了科学引领的作用。在培育壮大本土物流企业的同时,该市敞开大门,加大招商合作力度,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台湾大润发、美国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商业连锁企业纷纷入驻, 还先后引进了中远公司、中海公司、庞大汽贸和中铁物资等20多家知名物流企业,项目总投资90多亿元。内陆港、万吨煤炭环保集装站、通辽建材城、金港物流园区、科尔沁现代医药配送中心等一大批专业和综合物流园区在通辽大地启动建设。仅2011年,该市以主城区为主推进的34个重点物流项目就完成投资20.5亿元。2009年7月投入使用的通辽集装箱内陆港是蒙东地区唯一以集装箱为主的内陆港。它的出现,使通辽实现了无海有港,成为“通关达海”的内陆口岸城市。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该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物流企业日益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及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初具规模。以主城区为核心、内外双环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一批不同功能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69万平方米。各旗县区以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总规划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7个特色物流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以日升日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金播化肥储备配送中心等为龙头企业,该市连锁农家店发展到2216家,农资店发展到164个,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乡村全覆盖。
通辽不是木材和钢材产区,可是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却诞生了一个在东北举足轻重的木材和钢材市场:去年实现交易额22 亿元,在东北地区建材市场中后来居上。木材经销商孙立刚说:“全国各地的客商为啥都到通辽来买木材,就是因为通辽的木材便宜。”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从林区发回的1立方原木计算,加工后成材占65%,剩下的是锯末、板皮、剩余物等附料。附料的利润要占1立方原木净利润的7.5%,由于有木炭厂等加工企业,在开发区木材市场,锯末子、板皮、剩余物等都可以卖上好价钱,所以这里的成材敢降价。
四通八达铁路网, 让通辽开发区煤炭市场做得红红火火。2007年5月投入运营的开发区煤炭批发市场,去年煤炭交易量突破2500万吨,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市场。市场负责人介绍:“沈阳铁路局把开发区煤炭市场作为战略装车点,集通铁路总公司把它作为煤炭卸车点, 我们可以经集通线把蒙西的优质煤炭运到通辽,再配上霍林河的褐煤,提供给各发电厂,这样吨煤成本就降下来了。价格低,运输畅,等于给煤炭插上翅膀。”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该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运行质量的提升,推动了木材加工、玉米化工、家畜产品加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2011年,该市经济总量达到1448.82亿元,位列自治区盟市第4位, 三次产业比渐变为14.4:61.2:24.4。在第五、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该市先后获得“物流中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
今年该市物流业各类投资将达到50亿元。其中,主城区内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科尔沁综合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木里图工业物流园区和通辽内陆港“四园一港”建设,将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科尔沁区蒙东煤炭物联基地、科左后旗现代物流园区、开鲁县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奈曼旗华明综合物流园区、扎鲁特旗东兴农资综合物流园区等11个物流园区和重点推进的38 个物流项目,将建设成与东北经济区紧密衔接, 辐射全国的特色物流园区。
“十二五”期间,该市物流业发展目标是:实现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把物流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把通辽打造成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货运总量达到4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