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发布:无锡物流 浏览次数:1119 日期:2012-08-20 10:38:14
日前,上海市轨交警方发布乞讨排行榜,对常在地铁中的乞讨者进行排名,22岁的何某以309次居首,他来自辽宁,文盲、残疾;88岁的陈老太以302次暂列第二。轨交徐家汇(002561,股吧)站派出所还推出微信举报地铁行乞的试点。
乞讨排行榜,是依据地铁行乞的次数,将乞讨者们排序。上榜者多是些“乞讨专业户”,是执法查处时的“老面孔”。按照警方的说法,发布该榜的初衷,在于避免地铁行乞对车厢秩序的扰乱。尽管这样,榜单发布,仍引发了如潮的争议。
说到底,乞讨排行榜的制作、发布,与某些地方的禁乞限乞遵从着一样的逻辑:地铁行乞,既有碍观瞻,也扰了秩序。索捐强讨之举,很不受公众待见。更何况,在乞讨人群中,不乏骗取同情心的假乞丐,以至于拿孩子做道具,伺机牟利。在鱼目混珠的乞讨者构成下,严加规范,似乎成了不二的治理选择。
在微博上,涉事警方还对许多乞讨者的行乞动机、生活方式、收入水准等,作了颇为细致的描述。看起来,部分乞讨者确实有“好逸恶劳”“作伪骗财”之嫌,是道德上的“缺血者”。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就有对强讨、胁迫、诱骗、利用他人等乞讨行为的处理规定。正因如此,“乞讨排行榜”招致不少人的意义认同。
但就像“限乞”遭遇的窘境一样,“乞讨排行榜”也必然会面临可预期的困境:就算用心良苦,舆论质疑也会涌来城市治理,果真就得以“洁癖化”的眼光审视,而无包容乞讨者的气度?“乞讨为生”式的卑微生存,终究是源于贫穷和保障真空,而非被“乞讨致富”的神话所蛊惑,抑或懒惰所致。
这种人性化的视角,并非“一种他者的道德高标”,而是普适性的人文共识。打击强讨、诱骗诚可贵,保障生存权利价更高。生存权高于“审美秩序”,是治理者应有的价值序列。被强讨等“局部真相”遮住望眼,遮蔽乞讨维生的斑斓现实,只会陷入表层治理的病态痼疾中,失去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不可否认,有乞丐日进百元、贪图不劳而获,可它毕竟是被过度渲染的“迷魂汤”。若我们据此“臆想先行”,见了衣衫褴褛的乞丐,便将其默认为“收入不菲、生活优渥”的骗财者,难免误伤,同情心也会“冻结”。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乞讨者而言,拥有体面的生活,终归是一种奢望。在乞讨排行榜上,无论是腿残疾的何某,还是年近九旬的陈老太,在白眼与歧视下喘息,多因他们走投无路。
“乞讨排行榜”,以充溢着工具理性的“点名曝光”方式,将行乞者置于一张含负面意味的榜单上。那些上榜的,似乎被烙上“惯犯”印记。这种曝光,或许意在激励人们的排斥心理,消减行乞者的生活空间。但它在示众之中,也给予行乞者深沉的羞辱,让他们在道德广场忍受板砖和唾弃。
保障乏力,已然是对行乞者们存在感的遗弃;而驱逐、点名示众,又是掏空其尊严的另一种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