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物流配送行业有一句行话叫“争夺最后一公里”,意思是说,在整个物流链条中,城市配送作为最后的环节极为重要,关系到货物能否快捷、准确地投送到用户手中。然而,这“最后一公里”却碰到一系列难题,如货物进城后道路不畅、货车禁行、无停车位以及被催赶、被罚款等等,这一切都成为制约电商发展的瓶颈。
大力发展城市物流是方便市民生活之必须,但我们看到,为了治理城市道路拥堵,各地又在采取限号、限车、限摩、限电动车等措施。这就出现了“两难”,一方面限制了物流车辆在城市里通行,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治理,会导致城市交通更加拥堵,物流车辆更加难以通行,“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更加难以实现。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已成为城市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以北京市为例,有报道称,目前北京市每天有80%的货运量是向城市运送的货物,其中有50%-70%的车辆是通过违规方式进入城区。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该数据被夸大,但受城市配送过程中的诸多限制,造成城市配送不可能一帆风顺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物流快递公司来说,的确有许多行外人想不到的苦衷。比如,车辆在配送中停靠困难,一些路段不能停靠等,但配送范围遍布城市每个角落,这些限制因素影响配送时效,延长了用户收件时间,而且增加了物流成本,被罚、被砸、被盗的现象经常发生。即使如此,物流公司也不得不迎难而上,货车限行就得用不限行的车来送,如果限行就得绕路,白天不能用货车送货,就改用小车或其他车种运送货物。对货车分时段、分路段限行,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区交通拥堵,但事实上,反而造成了市内交通的堵塞。可见,通过货车限行来治堵是治标不治本的。
城市物流所遇到的现实难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2013年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客货并举”,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同时,统筹兼顾城市配送需要,优化城市交通资源配置,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然而,由于各地情况存在差异,如何切实改善城市物流状况任重道远。今年“双11”期间,各大物流快递公司就再次遭遇了送货瓶颈,导致大量包裹积压,低效的物流甚至导致一些用户退货。
笔者认为,对于“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光靠一个“限”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物流行业准入的标准和门槛,培育大型物流航母,让一些规模小、效率低的公司,要么被兼并,要么出局,改变物流企业“小、散、乱、多”的现状;同时,要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把物流当成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来对待。
治理交通拥堵,不应该都由物流业来埋单。
|